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藩王没有儿子有多悲剧?看一看大明正统年间这三位无嗣除国的亲王

时间:2023-08-22 13:58:31来源 : 雪诺聊历史

前言: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一月,登基不久的景泰帝朱祁钰收到了一封奏疏,称京郊滕怀王、卫恭王、蕲献王、越靖王诸坟,在上个月的北京保卫战中遭到了瓦剌人的劫掠,墓园之中的祭器被洗劫一空。

上述几位亲王都是仁宗皇帝之子,宣宗皇帝之弟,景泰皇帝的叔父,其中越靖王还是他的嫡亲叔父。此外蕲献王死于太宗朝、滕怀王死于宣宗朝,本文不予展开。越靖王和卫恭王都死于正统年间,加上死于湖广安陆的梁庄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三位在正统年间无嗣除国的亲王。


(相关资料图)

卫恭王朱瞻埏

朱瞻埏是仁宗第十子,生母恭肃贵妃郭氏,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册为卫王,封国河南怀庆。由于体弱多病,宣宗将他留在北京,一直没有让他之国。每年正旦节、冬至节、清明节以及万寿圣节,都由卫王前往天寿山祭祀太宗长陵和仁宗献陵。

幼善病,宣宗抚爱之,未就藩。岁时谒陵,皆命摄祀。—《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驾崩,遗诏由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由于新天子年纪太小,当月初七日孟春享太庙,十三日南郊大祀天地,太皇太后张氏都指定由卫王代为行礼。

当年六月十二日,宣宗皇帝梓宫发引入葬景陵,神主于二十四日回京。二十七日,卫王朱瞻埏奉旨代皇帝行礼,迎宣宗章皇帝神主祔享太庙。

由于皇帝年幼,很多典礼无法亲自行礼,比如祭太社、太稷,享太庙,祭祀山川、城隍等神,这些事情只能由卫王代劳。此外朱瞻埏虽然仍然要跑天寿山,但工作性质和宣德年间有所变化,各大节日不用他去了。只是在太宗、仁宗的忌辰,以及修建长陵神功圣德碑之时,才需要卫王前去长陵和献陵祭告两位先帝。

当年宣宗继位之初,曾经让二弟郑王朱瞻埈赶赴南京拜谒孝陵。作为先帝的正牌继承人,英宗自然也要走一遍这样的流程。而这个代替他行礼的人选,自然非卫王莫属。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二月,卫王朱瞻埏启程离开北京,重返南京。

戊戌,以三月清明节,遣卫王瞻埏往南京祭孝陵。—《明宣宗实录卷十四》

而在当年五月卫王返回北京之后,英宗赐卫府长史等官、旗校人等四百六十一人钞有差,作为他们有“随侍之劳”的奖励。

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二月,英宗敕行在礼部为卫王选妃。当年七月,遣成国公朱勇为正使,吏部尚书郭琎为副使,持节册封东城兵马指挥杨顺之女杨氏为卫王妃。

然而婚后不久,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十月二十九日,卫王朱瞻埏去世,年仅二十三岁。英宗对这位十叔的去世甚为哀念,辍视朝三日,赐谥曰恭。谥法“敬顺事上”曰“恭”,算是和史书中对卫王的评价正好相符。

为人孝谨,雅好学问,宗室中号称贤王。正统初祀礼,皆王代行。—《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七》

卫恭王去世后一个月,王妃杨氏自经以殉葬。英宗遣中官致祭,赐谥曰贞烈,将其与卫恭王合葬。卫恭王坟的修建工程,由少保、工部尚书吴中主持,调发后军都督府、顺天府、卫府仪卫司并采办柴炭夫二千人并力修造,又命行在锦衣卫拨军十户守卫恭王茔园。

越靖王朱瞻墉

朱瞻墉是仁宗第三子,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册为越王。张氏一共有三个儿子: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作为仁宗皇帝的嫡次子,越王的身份无比贵重。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仁宗系五位亲王(郑王、襄王、荆王、淮王、梁王)之国,当时已经25岁的越王却被皇兄留在了北京城。当时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三岁,皇次子朱祁钰更是只有两岁,越王留京,是作为大明皇室的第一备胎使用。

而在宣宗驾崩之后,朝堂之上更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张氏更不可能放越王前往封国就藩。但是朝廷既留着越王,也防着越王。比如说新天子年幼,按理享太庙和南郊大祀天地这样的典礼,都应该由伦序在先的越王代为行礼。然而朝廷宁愿用同样身子弱的卫王,就是不肯让越王出面。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六月二十六日,越王朱瞻墉去世,享年三十五岁。英宗为叔父哀悼辍视朝三日,赐谥曰靖。谥法“恭已鲜言”曰“靖”,越靖王这些年在北京城的日子,想来也不好过。

上文说过卫恭王去世后,王妃杨氏在一个月后才殉葬,笔者猜想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误杀遗腹子的情况。但是越王去世当天,王妃吴氏便被殉葬,朝廷为其赐谥曰“贞惠”。

至是王薨,妃以死徇。上闻讣,辍视朝一日。遣中官致祭,谥曰贞惠,命有司营葬。—《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六》

而且卫恭王妃去世后,朝廷有明旨将她“与王合葬”。但是上文中对于越靖王妃,却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换句话说,只怕朱瞻墉和吴氏的死,都颇有问题。

梁庄王朱瞻垍

朱瞻垍是仁宗第九子,生母恭肃贵妃郭氏,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册为梁王,封国湖广安陆。作为郭贵妃唯一之国的儿子,梁王因为母妃殉葬之事,在封国小心谨慎,甚至饱受下人欺凌。而对于朝廷来说,也从未放下过对他的提防之心。

安陆原本是太祖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的封国,因其无嗣除国,宣宗才把弟弟封到此地,就用原来的郢王府作为梁王府。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三月,梁王以府邸朽弊的理由上奏朝廷,希望能改迁城内凉爽之地。结果英宗以湖广连年大旱为由,予以回绝。

壬午,行在工部奏:“梁王瞻垍以所居朽弊,且僻在城西,地形卑洼,欲择爽垲者以居。”上以湖广连年荒旱,军民艰难,王府岂易更建?其令三司于秋成后修理。—《明英宗实录卷十五》

当年九月,安陆卫指挥张斌求见梁王,称手下吏卒因心怀私怨,打算对其进行造谣诬陷。朱瞻垍何等小心谨慎,如何敢管地方上的卫所,于是让本府长史张凯移文湖广按察司,让他们对张斌进行鞫问。

未曾想即使如此,湖广按察使罗铨依然一封奏疏送去御前,弹劾张斌私下求见亲王,张凯不能谏止,还妄自移文本司,俱属违法,应该一体治罪。好在梁王终究是没有任何过分之举,所以朝廷也只是将此事轻轻放下,没有追究。

上以斌既启王,王不得不为之理,长史无罪。执斌下铨等究治。—《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梁王府承奉阮刘和郢靖王墓守坟内使王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在此前的文章中笔者说过,梁王懦弱怕事,甚至被前任承奉孔勤追打。

现在孔勤虽然被抓,新来的阮刘一样是个刺头。他在和王顺闹了矛盾以后,让梁王给皇帝写信,称王顺轻慢于自己。结果朝廷没有责罚王顺,反而把他召入京城问话。王顺憋着满心的委屈,见到英宗之后竹筒倒豆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清楚楚。

当年郢王去世之后,就葬在了安陆当地。朝廷为其设立守坟内使,正统年间就是王顺。结果阮刘认为郢靖王不过是个早已去世的过气亲王,于是大摇大摆闯入墓园掘去牡丹花一株,又抬去兽头、飞仙、海马等物。面对王顺的阻拦,阮刘还逼迫梁王出面对其倒打一耙。英宗大怒,写信对梁王进行申斥,然后让他对阮刘等人严加惩处。

朕惟祖宗律令,伐他人坟内树木者皆有罪。况郢靖王为国至亲,坟园之物岂可毁伤?阮刘等皆不可恕。叔可自行究治,庶警其余。惟叔亮之。—《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正月二十四日,梁王朱瞻垍去世,享年30岁。英宗为叔父辍视朝三日,赐谥曰庄。谥法“履正志和”曰“庄”,形容一个人恪守正道,又温润如玉。史书中则给出了“资度英伟,好学不倦”的评价,算是风评相当不错。

梁庄王有两个女儿,故而王妃魏氏并未殉葬。朝廷每年给梁府本色米一千五百石,作为王妃和郡王赡养之用。

结语:越王、卫王在京多年,始终没有就藩,那么朝廷有没有对他们的将来做个计划呢?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一直留在京师又有了儿子,该怎么办?还是说朝廷压根就没想让越王和卫王有后嗣?毕竟除了儿子,二王连女儿也没有。

至于梁王,既然到了封国,朝廷显然允许他有后代。只是朱瞻垍运气不好,只生了女儿,没有儿子的命。但从文中的梳理可以看出,梁王在封国内可谓是战战兢兢,一丝一毫不敢逾越。襄王朱瞻墡从长沙改迁襄阳之际途经安陆,梁王出城见了五哥一面,痛哭流涕不忍分别。这位王爷实在是过于谨慎,也过于孤独了。

襄王瞻墡自长沙徙襄阳,道安陆,与瞻垍留连不忍去。濒别,瞻垍恸曰:“兄弟不复更相见,奈何!”左右皆泣下。—《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身为首封亲王,朱瞻墉、朱瞻垍和朱瞻埏死后无嗣,就要被除封。越王身份敏感,卫王是仁宗爱子,朝廷本就没有让他们传国的打算。好在二王葬在了京师,朝廷会有专人看管其墓园,每年也会定期祭祀。即使如本文开头那般遭到了瓦剌人的洗劫,缺失的祭器也会进行补造。而梁王远在安陆,今日郢靖王墓园的遭遇,自然也会应在明日的梁庄王墓园之上,谁让他没有儿子呢。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