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每日精选:广西富川:让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

时间:2023-02-18 01:23:01来源 : 人民融媒体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锣鼓喧天,草龙翻飞,花炮争艳,人声鼎沸……回想起正月十二那天的情景,花炮传承人陈玉光仍记忆犹新。

那一天,已经沉寂了3年的“莲塘洞花炮节”在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上莲塘村再次上演,一个高4.29米的大型花炮被摆放在村前的广场上,广场附近的空地边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和游客。人们焦急地等待最终的那一声炮响,好第一时间抢下花炮碎片,为新年开一个好彩头。

为了迎接这个盛大节日的重启,陈玉光和他的团队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我们的花炮所有工艺都是纯手工,扎竹架、剪彩花以及贴画的绘制和火药的配比等,不能有一点马虎。”说起自己的“老手艺”,陈玉光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意。

花炮节所用的花炮炮身分为三段,以竹子为主要框架,周身贴有各类吉祥图案,既有亭台楼阁、神兽花卉,也有各类人物,构思巧妙。花炮以黄、红、绿等传统颜色为主色调,以淡紫、深蓝等颜色作点缀,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

今年48岁的陈玉光是陈氏花炮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也是土生土长的上莲塘村人。于他而言,扎花炮除了家学渊源,更多的是源于内心的热爱。

“扎花炮其实耗时耗力,光是贴画就要画80多张,尤其赶工期的时候,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做我们这份工就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这样才能做出精品。”在上莲塘村的非遗传习馆里,陈玉光就这样守着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夜以继日地编制、绘画,这个过程他已经重复了整整30年。

30年间,上莲塘村的花炮制作团队原来有6个,如今只剩下陈玉光和他的老伙计们组成的一个团队了。制作人手的消失,也折射出“扎花炮”这项传统手工艺的没落。“手工制作花炮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出师至少要5年,许多年轻人学到中途就放弃了。”技艺传承,是陈玉光一直发愁的事情。但他并不灰心:“在时代进程中,工业替代手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始终坚信,手工艺产品与工业产品是有不同价值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要保护好、传承好。”他希望能找到对花炮制作技艺感兴趣或有天赋的孩子,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何让非遗“活下去”“火起来”,成为一个个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者所面临的难题。

上莲塘村的另一个手艺传承人陈初敏却在相同的困境里蹚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我们这里的草龙用的都是本地生长了两三年的毛竹和当年收割的稻草作为材料,保证整个草龙结实耐用、色泽明亮。做草龙的难点在龙头,龙的嘴巴和额头要大气,眼睛要传神……”2月14日,在上莲塘村非遗传习馆内,传统扎龙手工艺人陈初敏正比划着亲手制作好的草龙,为游客详细介绍传统草龙制作工艺。

与陈玉光相似的是,陈初敏的扎龙工艺也是家学传承。由于祖祖辈辈都是传统扎龙手工艺人,所以他从小便对祖传的扎龙技艺感兴趣,但到了他这一代,家族里的堂兄弟都对传承扎龙技艺没有兴趣。于是,在2007年退伍回乡后,陈初敏毅然放弃了许多创业机会,跟着长辈专研传统扎龙工艺,这一做就是15年。

为了让扎龙在新时代也能更好地传承发扬,陈初敏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大胆创新,扎出来的草龙造型美观、栩栩如生,这也为他赢得了周边乡镇的许多订单。“前两年,我们还把草龙销售到了湖南那边,现在有10多户脱贫户加入我们团队,在订单多的时候帮工。”陈初敏说,今年他还准备推出可以单人举起的迷你草龙,让游客可以观赏把玩,进一步拓展线下和电商销售的渠道。

在陈初敏看来,非遗文化作为一种民间记忆、民族情怀,传承就是靠一种信念:“我就是想着把扎龙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为此,每当空闲时,陈初敏除了在村非遗传习馆为村民和游客宣传和讲解扎龙技艺,每个学期还会到当地学校开一期传授扎龙技艺的课程,把这门制作手艺教给在校学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好让这门手艺生生不息。

与陈初敏相似的,还有那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的传承人。“和平年代山歌唱,蝴蝶山歌唱连年。高歌党的二十大,百姓同党心相连……”在田间地头、学校会场,他们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清廉文化等新主题融入蝴蝶歌的曲调中,让“老声音”唱出了“新风采”。

作为文化传承路上的接力者,为了传承好老祖宗的技艺,非遗工作者一“钻”往往就是几十年、一守就是一辈子、一干就是几代人。传承,对他们而言既是肩上的使命担当,更是扎根于心中最真挚的情怀。陈玉光如是,陈初敏如是,蝴蝶歌传唱人亦如是。(黄筱珂 夏燕)

关键词: 的基础上 土生土长 祖祖辈辈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